USB 协议性能标准
目前协议名 | 曾用协议名 | 带宽 | 理论速度* |
---|---|---|---|
USB 2.0 Low-Speed | USB 1.0 | 1.5 Mbps | 0.1875 MB/s |
USB 2.0 Full-Speed | USB 1.1 | 12 Mbps | 1.5 MB/s |
USB 2.0 High-Speed | USB 2.0 | 480 Mbps | 60 MB/s |
USB 3.2 Gen1 | USB 3.0 / USB 3.1 Gen1 | 5 Gbps | 640 MB/s |
USB 3.2 Gen2 x1 | USB 3.1 / USB 3.1 Gen2 | 10 Gbps | 1280 MB/s |
USB 3.2 Gen2 x2 | USB 3.2 | 20 Gbps | 2560 MB/s |
USB4 Gen2 x2 | 20 Gbps | 2560 MB/s | |
USB4 Gen3 x2 | 40 Gbps | 5120 MB/s |
* 理论速度为什么光看数字低于带宽的 1 / 8,我在《网速的计算方式》一节中详细说明过。
USB 命名演进过程(USB-IF 真是不干人事)
最初协议名 | 第二次改名 | 第三次改名 | 目前协议名 | |
---|---|---|---|---|
USB 1.0 | 2003 年 | USB 2.0 Low-Speed | ||
USB 1.1 | 2003 年 | USB 2.0 Full-Speed | ||
USB 2.0 | 2003 年 | USB 2.0 High-Speed | ||
USB 3.0 | 2013 年 | USB 3.1 Gen1 | 2019 年 | USB 3.2 Gen 1 |
USB 3.1 | 2013 年 | USB 3.1 Gen2 | 2019 年 | USB 3.2 Gen 2 x1 |
USB 3.2 | 2019 年 | USB 3.2 Gen 2 x2 | ||
USB4 | USB4 |
USB-IF 起源
1994 年,微软和英特尔倡导发起成立了 USB 开发者论坛(USB Implementers Forum),旨在推进 USB 的技术发展与标准化。
物理接口
Type-A
- Standard Type-A USB 接口
- USB 2.0 协议(4 金属触点)
- USB 3.0 协议(9 金属触点):一般是蓝色,很多人教你区分 2.0 和 3.0 看颜色,其实未必准确(我见过青色的,
我 TM),但是看金属触点就靠谱得多了
- Mini Type-A USB 接口
- Micro Type-A USB 接口
- USB 2.0 协议
- USB 3.0 协议
除了经典的标准 Type-A 熬死了所有后辈,坚挺到了今天。
别的 Type-A 都已经死绝了,以前是用在 MP3 / MP4 上。
我很怀疑现在的年轻人是否知道 MP3,不是
.mp3
,是专门播放.mp3
的硬件。
也许听个歌还有专门的机器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很难想象的事。
但就是我这代人的童年回忆,我们小学初中哪有什么手机甚至电脑,能玩贪吃蛇就很吊了,整到一台电脑几个小伙伴一个魔塔玩一下午是很平常的事。
半夜躲在被窝里听 MP3 就是最大的乐子之一。发展到 MP4 可以看点 360p 的高清电影,这个时候电子娱乐开始抬头,街上甚至出现了代下歌曲 / 电影的店。
后来还炒过什么 MP5 的概念,再后来出了智能机,就没有然后了,连功能机都没有了。
Type-B
- Standard Type-B USB 接口:长得很奇葩,方的,一般出现于打印机上
- USB 2.0 协议(4 金属触点)
- USB 3.0 协议(9 金属触点,比 2.0 版高一块,但兼容 2.0)
- Mini Type-B USB 接口(5 金属触点,只有 2.0):出现于功能机(现在叫老年机)上,一些 MP3 / MP4 也挣扎着活到了这个时代
- Micro Type-B USB 接口
- USB 2.0 协议(5 金属触点):就是以前老的安卓手机上那种,我还记得我第一部智能机是高中的时候,后来发现我的 USB 口怎么跟别人的不太一样
- USB 3.0 协议(10 金属触点):就是 2.0 版加宽了一块,常见于老式的移动硬盘*上
* 我以前挂载在树莓派上当微型 NAS 用的那块老希捷就是。
这实属新丐中丐了,树莓派 + 1 T 移动盘,丐到这种程度也不用考虑啥 UPS 了。
结果后来真就遇见一次停电,树莓派屁事没有,硬盘挂了。
上面还有好多好东西,好多天上地下仅此一份的独家记忆,现在想起心还会滴血。
再次强调数据无价,谨慎操作。重要文件尽量做好备份和容灾。
Type-C
俗称的 USB-C,只有这一种形状,最显著的特点支持正反插。
好像有人叫华为口,问题这也不是华为发明的啊,甚至都不是华为引进的*……
* 国内最早用上 Type-C 的手机厂商如果我没记错是下周回国。
没错他们还做过手机,我家还有一部,我大一还是大二用来当过一段时间备用机。
至于性能的话……这么说吧,颜值蛮高。
Type-C 厉害的地方不止正反插实在是太方便了——
这种方便只能用「先进性」来形容,给人类降低了极大的心智负担。稍微想象一下 Type-A 发明三十年来,全人类加一起总共在「为了给 USB 区分正反面」这件事上浪费了多少时间。
——支持正反插还有个好处是拔插受力相对均衡,不管是接口还是插头,使用寿命都比以前的安卓口要长得多。
并且 Type-C 拥有史无前例的 24 个金属触点,这意味着甚至有多的触点用不上。
如此多 I/O 口带来的是超级强大的功能,兼容 USB 2.0 / USB 3.0 / USB4 / 雷电 3 / 雷电 4 / 100W+ 供电都是小意思。
但并不是所有 Type-C 都这么吊,实际上市面流通的大部分 Type-C,包括很多手机大厂的原装数据线,都是阉割后的丐版 Type-C。
全功能 Type-C 要大几百呢,后面讲 USB4 会解释凭什么卖这么贵。
当然了,也不会也一直这么贵。连资本家都忍不了,卖得贵没用,卖得掉才是资本想要的。
通信协议
注意:本文给协议这个分代是我自己想的,我个人是这样理解的。
我并没有能力为这个结论的权威性背书,请悉知。
第一代
起初 - 2003 年 | 2003 年改名后 | 带宽 | 理论速度 |
---|---|---|---|
USB 1.0 | USB 2.0 Low-Speed | 1.5 Mbps | 0.1875 MB/s |
USB 1.1 | USB 2.0 Full-Speed | 12 Mbps | 1.5 MB/s |
USB 2.0 | USB 2.0 High-Speed | 480 Mbps | 60 MB/s |
第二代
起初 - 2013 年 | 2013 年改名后 | 带宽 | 理论速度 |
---|---|---|---|
USB 3.0 | USB 3.1 Gen1 | 5 Gbps | 640 MB/s |
USB 3.1 | USB 3.1 Gen2 | 10 Gbps | 1280 MB/s |
第三代
2019 年改名之前 | 目前协议名 | 带宽 | 理论速度 |
---|---|---|---|
USB 3.1 Gen1 | USB 3.2 Gen 1 | 5 Gbps | 640 MB/s |
USB 3.1 Gen2 | USB 3.2 Gen 2 x1 | 10 Gbps | 1280 MB/s |
USB 3.2 | USB 3.2 Gen 2 x2 | 20 Gbps | 2560 MB/s |
神必的雷电协议
英特尔发现 USB 已经被他们玩坏了,就丢下微软找苹果合作开发了强大的
雷电 1 / 雷电 2 用的 Mini DP,雷电 3 / 雷电 4 才升级到 Type-C 进行一个飞的起。
雷电协议强到什么程度呢,可以让笔记本外接显卡(显卡坞技术),用雷电口外接的显卡进行实时计算并与 CPU 通信。
想想确实很美,但好多人可能听都没听说过,移动硬盘就算了,显卡还能外接来跑的?
事实上也是,由于这个技术需要直通 CPU,英特尔在其中收了一笔高昂的专利授权费用,导致支持这个功能的笔记本价格普遍上天。门槛实在太高了,根本没有市场。
而价格能上天的笔记本就算不是专门的游戏本,打个游戏还是没问题的,反过来其实又用不上外接显卡的雷电协议,这就陷入了 American Chopper Argument Meme 的循环。
英特尔一看,吗的不对劲了,赶紧带着雷电 3 回 USB-IF 找微软,说:
「老婆你看,我出去没有光是鬼混,这不给你带了个娃回来。家里的娃不行,这个娃,彳亍!」
微软一想:反正回来了,算了。凑活过吧,还能离咋地。
再说这个娃确实牛逼,咱们家的基业算是有希望了。
于是 USB-IF 在雷电 3 的基础上推出了免费的 USB4 协议。
英特尔自己想赚钱没成,不得已回去赚口碑,表示「给行业和消费者带来了双赢的局面」。
这就是 USB4 的诞生和「雷电 3 / USB4 互相兼容」的原因。
然后英特尔一扭头又回去找苹果,说:
「果妹,上一个娃属实牛逼,帮忙把市场打开了,咱们再生一个赚大钱吧~」
接着做出了雷电 4,继续搞技术认证,继续收认证费。
这就是雷电 4 的诞生和「雷电 3 / USB4 / 雷电 4 互相兼容」的原因。
功能 | 雷电 3 | USB4 | 雷电 4 |
---|---|---|---|
兼容 USB 协议规范 | USB4 | USB4 | USB4 |
物理接口型号* | Type-C | Type-C | Type-C |
带宽 | 20 | 40 Gbps | 20 | 40 Gbps | 40 Gbps |
动态分配带宽 | 不支持 | 支持 | 支持 |
外接显卡 | 支持 | 支持 | 支持 |
强制开启 DMA* 保护 | 否 | 否 | 是 |
强制支持充电 | 否 | 否 | 是 |
视频传输协议 | Display Port 1.2 | 可选 Display Port 1.4 | Display Port 1.4 |
快速充电协议 | USB PD 3.0 | USB PD 3.0 | USB PD 3.0 |
反向供电最小功率 | 15 W | 7.5 W | 15 W |
* 注意这是一个充分不必要条件:
USB4 / 雷电协议一定是 Type-C 接口,但 Type-C 接口未必是 USB4 / 雷电协议。
目前市面上的 Type-C 反而大部分是 USB 3.0(或者说各种 USB 3.2 Gen X)。*
直接内存访问 :硬件之间不通过 CPU 的数据传输。
减轻了 CPU 的负载压力,毕竟 CPU 需要管理大量系统中断来分配时间片(是这样的吧,我挂过操作系统);并且不再吃 CPU 的性能瓶颈,能跑多快看 DMA 控制器,跑完才会把总线控制权还给 CPU。
第四代
协议名 | 带宽 | 理论速度 |
---|---|---|
USB4 Gen2 x2 | 20 Gbps | 2560 MB/s |
USB4 Gen3 x2 | 40 Gbps | 5120 MB/s |
总结
- USB4 只支持 Type-C 接口,所以 USB4 一定是 Type-C,Type-C 就是 USB 的未来
- 但现在的 Type-C 未必是 USB4,根据目前的市场情况很可能是 USB 3.0
- 雷电 3 / 雷电 4 / USB4 互相兼容
- 显卡坞技术想得很美,但长得丑啊